沧州市乡村治理情况的调查与思考
——以黄骅市西北村为例
课题组
西北村坐落在黄骅市齐家务镇西南部,全村总人口1110人,共313户,村庄占地350亩,耕地面积3000余亩。全村共有党员32人,村民代表21人。西北村在推进农村基层治理各项工作过程中积极创新勇于探索,村级治理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。获得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等荣誉称号。
一、西北村乡村治理主要做法
(一)加强党建引领,不断完善村级治理制度。
以提高执行力为主线,健全和规范了支部学习、“三会一课”、党建网格化管理等工作制度,完善了财务管理等各项制度。一是带头坚持学习,坚持每周一次“两委”集中学习和业余自学制度,认真学习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做好农村工作相关知识,边学习、边应用,以学习促进能力提升,以能力提升推动工作开展;二是做好村务公开,凡是涉及村级重大事项及重大决策都严格遵照“四议两公开”的议事程序,通过民主议事会、村民代表会议等表决,实现了财务公开及时、村务秉公办理,把工作实实在在的做到了老百姓心头上;三是培养锤炼队伍,坚持“走出去”与“引进来”相结合,就发展壮大集体经济,先后组织村两委成员及党员代表等到黑龙江、河南、邯郸等地进行学习考察,开阔了眼界,扩展了思路,增强了带领众发展村庄的能力和本领,为村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。
(二)强化规划先行,建设宜居宜业乡村
西北村按照“产业兴旺、生态宜居、乡村文明、治理有效、生活富裕”的目标,积极融入齐家务镇“一核三区”乡村振兴产业布局,结合本村产业经济、历史文化、建设现状等因素,确定了因地制宜、科学规划、合理布局、发挥优势、突出特色的发展思路,坚持高标准、高起点的规划设计,科学合理、因地制宜规划生产、生活和生态空间布局,制定了西北村村庄发展规划,划分村民生活区、工业聚集区、特色农业发展区、集中土地流转种植区、规模土地托管试验区等五个区域,聚焦美丽乡村建设和产业发展两个维度,深入谋划推进,力求实现美丽乡村建设和产业发展的同频共振。一方面,聚焦美丽乡村建设,结合村庄建设现状,提前完善综合管网、道路体系等基础设施规划,优化配置卫生室、超市、广场等配套设施规划,做到功能齐全、配套完善。另一方面,聚焦产业发展,坚持工业与农业一体化谋划推进,依托原齐家务老综合厂区,大力发展印刷、五金等本村特色产业,实现产业集聚优化提升;依托钙果、蚂蚱等特色种养殖产业,通过土地流转、托管等方式,积极对接农科院,推广先进农业技术,全面推行机械化作业,压缩种子、化肥、农药等成本,提高农民收益。
(三)强化产业发展,壮大集体经济实力
近些年来,西北村坚持“党建+集体经济”的模式,依托本村实际情况,积极探索、勇于创新,大力发展特色产业,积极推动土地集中流转和规模化托管,实现了集体经济的稳步增长,为美丽乡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。
一是集中土地流转。积极探索“党支部+集体经济合作社+专业化农业服务公司”的集体经济发展模式。近年来集体经济合作社流转土地400余亩,推动占地30余亩投资60余万元的蚂蚱棚项目通过市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上市交易,每年为村集体增加收入3.65万元;推动370亩玉米新型种植,依托沧州农科院的指导下获得了高产,并通过市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以每亩1150元的价格挂牌成交,为村集体增加收入3.3万元。
二是规模土地托管。今年以来,西北村按照齐家务镇“一核三区”乡村振兴产业布局要求,积极推动以西北村为引领的万亩土地托管基地建设,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完成土地托管2400亩,实现全村土地集中经营占比达到80%以上。同时,西北村又通过全民选举产生了村民土地自治监管委员会,统一负责全村集中经营土地的监管和管理。西北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已与中粮贸易有限公司签约,引进农业产业化项目,探索“农事服务360+”联合生产模式,建立“党支部+合作社+企业+金融+保险+科技院校+农户”的模式,通过“保底+分红”的增收方式,辅以农户0投入、0风险等保障,实现农民、村集体、企业“多方”共赢,预计每年创造村集体经济收入50余万元。
(四)强化群众参与,打造和美乡村
一是议事决策公开。近年来西北村所有村级重大事项都在村党组织领导下,按照“四议”、“两公开”的程序决策实施,“四议”:党支部会提议、“两委”会商议、党员大会审议、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;“两公开”:决议公开、实施结果公开。通过“4+2”工作法的实践和完善,基层民主深入人心,农村党建扎实推进,乡风文明日新月异,农村经济快速发展,新农村建设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。
二是厚植淳朴民风。一方面,创建 “党旗下的西北村”微信公众号,此公众号针对以服务群众、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,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,推动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,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,推动农村集体经济的快速发展,让村民能够及时了解、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西北村每周的工作动态,以党风促进民风。截至目前,已发表120期,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。另一方面,制定涵盖孝老爱亲、环境卫生、村风民俗、红白喜事、邻里关系、村容村貌及社会治安等多方面的村规民约,遏制住了村庄攀比之风蔓延,得到了全村群众的拥护和好评。广泛开展好儿媳、好公婆、好妯娌、孝老爱亲等评选活动,引导群众积极参加义务献血、疫情防控、义务清扫等志愿服务活动,形成了良好的村风民风。
三是激活内生动力。西北村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,以解决全村广大群众“急难盼怨”为切入点,全面铺开该村美丽乡村建设。村民们自发捐资20余万元,出义务工700余人次,投入到村庄建设和“四清”工作中,大大的激发了西北村“两委”想事、干事、成事的热情,涌现了感动黄骅人物—西北村义务清扫队等一批典型人物,得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。
二、乡村治理的几点建议
(一)加强党建引领 ,推动“组织振兴”
乡村治理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。一要有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。找准短板弱项精准发力,着力于解决党支部建设薄弱、基层党组织建设不完善、党员基本信息不清等问题,进一步配强配齐支部委员人选,强化支部堡垒阵地建设,抓实党员教育培训。二要把支部建在"连"上。进一步将党组织建设延伸到合作社、产业链上,积极组织在龙头企业和合作社成立党支部,推动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的党组织巩固、优化、提升;三要促进创新型党组织建设。通过调整组织设置,改进工作方式,创新活动内容,构建农村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。四要实施“党建+”工程。以此作为“磨刀石”和“试金石”,将工作实效作为检验党员、党组织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。
(二)发展壮大集体经济,强化“造血”功能
一要加快土地流转,盘活农村土地存量。要顺应农村劳动力非农化的趋势,充分利用荒地,加快土地资流转,合理开发集体土地资源。二要盘活村级闲置资产,激活村级集体经济活力。村集体发展中积累了一定量的固定资产,如土地、房屋等,一些村还有企业遗留资产,可通过租赁、出售、拍卖、招商引资开发等措施盘活。三要利用资源优势,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,以科技为支撑,结合各村实际,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,引导农民建设优势特色产业基地,大力发展“一村一品”等。
(三)抓准主要矛盾,牵住乡村治理的"牛鼻子"
乡村治理必须找准主要矛盾,解决乡村治理突出问题,不能搞"一刀切""一锅煮"。一要坚持问题导向抓主要矛盾。认真查摆基层治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,逐条逐项寻找差距和不足,特别要了解人民群众的需求,抓住重点,务求在关键短板取得重大突破。二要处理好统与分的关系。统就是上级领导下达的统一政策、目标、方向、步调要落细落小落实;分则是指要明确下级的管辖范围和权限,使其有一定的自主创新和发挥空间,以便灵活地执行上级政策和安排的工作。三要强化统筹协调,制定健全县乡村三级治理体系,统筹推动加强农村基层党建、自治、法治、德治等工作。
(四)加强宣传教育,使文化"入脑""入心""入行"
通过文化宣传教育有效提升村民群众的文化自觉和思想认知,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,助推乡村振兴和治理有效。一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以滋养新时代乡村文明实践。结合对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历史文化的挖掘、保护和传承,汲取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验和智慧,让优秀传统文化来赋能基层治理。二要积极创新宣讲形式和培训宣讲能人,促进政策入脑入心。要通过组织村民小组会、田间地头会和庄头院落会等多种形式的宣讲活动,充分发挥党员干部、致富能人和乡贤族老在群众中的“劝、帮、教”作用,用老百姓容易接受的“土味方言”切实把党的创新理论、惠农政策和振兴举措普及到田间地头,讲到农村群众的心坎上,让农村群众真正知晓、弄懂、享受、拥护政策。三要加强宣传动员调动群众参与的自主性。基层党组织要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动员活动,积极引导农村群众提升主人翁意识,在全社会形成勇于、善于、乐于参与乡村振兴和治理的良好氛围。
(五)促进示范村创建,形成"替代性强化效应"
通过示范村创建,从整体上促进农村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的提升。一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创建目标。总体上目标的制定应遵循“既能激发治理潜能又不至于负担过重”的原则。二要根据创建目标科学制定创建方案。要根据创建目标对示范创建涉及的工作内容进一步细化,合理制定创建措施,把责任落实到人,把工作落实到位。同时,还要进一步加强工作责任的督查和问责,切实有效地提升示范创建点(单位)的治理能力和水平。三要积极发挥示范点的"替代性强化效应",起到强有力的辐射带动作用。要积极总结已创建示范点的优秀经验和做法,辐射带动整个区域的治理能力和水平提升,真正实现农村基层治理示范点“创建一个、带动一片、整体提升”。
(六)加快人才队伍建设,增强乡村“一线力量”
"人才是第一资源,创新是第一动力"。基层干部的素质高低,直接影响到乡村治理工作的成效。一要加强乡(镇)党政人才队伍建设。对乡镇开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,对实绩突出的干部优先提拔重用。二要加强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。三要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培育计划。四要加强农村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。五要加强农村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。六要加强农村法律人才队伍建设。通过增强乡村“一线力量”,创新治理方式,促进乡村治理体系的顺利完成。
课题负责人:刘文焕
课题组成员:宁 丹 刘晓娟 作者单位:中共沧州市委党校